新中国成立前,集镇除小摊贩、下乡货郎担外,劳动就业要经人介绍或担保;从商、从艺、从技者必须先拜师当学徒,满(出)师后或留用,或另立门户从事商业、手工业。
新中国成立后,沿用拜师当学徒之习。就业由当地政府安排到单位。单位指定某人带徒,某人即为师傅。1984年,乡劳服公司成立后,人们找工作寻劳服公司。
一、精简下放人员安置
1960年,国家全面整顿企业,精简压缩城镇人口,动员城镇职工、居民下放农村、农场,为国家暂时的困难挑担子。集镇机关、商业、搬运组、医院、学校等单位均有人下放农村。坛丘首批精简下放9人,有商业人员及干部家属。1962年,继续开展压缩城镇人口和精简职工,坛丘精简全民性质的员工16人,将原出生在农村,后嫁到城镇的人员连同他们的子女一起精简下放。是年,全社精简压缩人员近40人。以后逐年有人精简下放。
1969年冬至1970年春,动员在职职工和社会闲散劳动力下乡务农。在这次下乡务农中,机关干部下放9人,随其一起下放的家属子女10多人;外地回原籍的干部7人,子女家属5人;集体企事业单位干部9人,职工30人,子女18人;居民18人;教师26人,其中公办教师13人,民办教师13人,教师子女13人。过半至一年,除少数年老体弱,文化水平太低,不能胜任原工作的外,大部分干部、教师、医生回原单位工作。
退职职工,大部分有子女顶替,即父母户籍迁回原籍农村,由其中1个子女顶替,户口迁入城镇,并在该单位工作。如水产养殖场有1名职工因没有子女,就有其外甥顶替。1979年后,精简下放人员回镇,除个别年老体弱、已到退休年龄之外,大部分安置就业。
二、上山下乡人员安置
(一)下放
1958年,集镇上一批中、小学毕业生下乡当农民,有的担任会计,记工员。
1962年,农村实行以队为核算单位的方式,急需一批有文化的人担任生产队会计。集镇上的初、高中毕业生及师范肄业生下乡插队。1963年起,公社每年接收为数不等的知青下乡。1966~1968年,城镇初、高中毕业生(俗称老三届)被动员下乡。1968年12月,公社接收苏州市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(俗称苏插青)54人。1969年8月1日,苏州市下放到坛丘的干部、医生、职工有7人;外地回乡的6人。1969年,公社上山下乡办公室(简称知青办)成立,大队成立知识青年领导小组。“公社接收插队、回乡人数统计表”统计显示,1970年1月1日至2月28日,2个月插队168人,回乡7人,共计175人。1970年“动员下放人数统计表”记载:1970年1月1日至3月31日,3个月中坛丘动员下放61人,其中51人插队,10人回原籍。“接收安置人数统计表”统计显示,3个月坛丘接收安置总人数171人,其中专区机关15人,吴江县八大镇94人,坛丘集镇51人,吴江县外公社10人,外省市1人。此后,每年有知青到坛丘农村插队落户,坛丘集镇上的知青也下放到农业大队插队落户。
1971年,坛丘有知青9人到大丰农场插场。1977年7月,公社在革新、沈泥大队,各建一个知青点,建造房屋10楼10底,用于接纳知青下乡。
(二)安置
1970年始,通过招工、当兵、推荐上大学等方式部分知青离开农村。有的优秀知青被吸收为大队干部、公社干部、民办教师、赤脚医生、事业单位职工等;有的在农村成家生子。1975年,回城知青幅度增大,有的安排到集体商业;有的安排到供销社、银行、医院、工厂。1978年,上山下乡办公室统计,至1977年底,坛丘公社有知青452人,1978年安置插队6人(其中知青点5人);转点迁入6人;减少知青47人,其中大、中专招生23人,征兵10人,招工2人,照顾回城5人,病退7人。年底有知青417人,其中男198人,女219人。安置形式有分散插队311人,回乡3人,集体插队在知青点103人。其中1962~1965年底插队的有38人,其中已婚28人;1966~1972年底插队的有224人,其中已婚101人。1973~1978年底插队的有155人,其中已婚1人。已安排257人,其中民办教师44人,赤脚医生2人,会计4人,县办集体企业43人,社办企业69人,队办企业50人,合同工、临时工45人。
1979年,大批知识青年回城。是年,转点迁入7人,减少知青336人,其中招生10人,招工244人,顶替72人,困退(包括照顾)10人。年底在社知青88人,其中男53人,女35人;其中分散插队43人,知青点45人;其中1972年底前插队24人,1973~1975年底插队31人,1976~1979年底插队33人。在乡知青中已婚25人,其中吴江县知青1人,苏州市知青1人,外省市知青23人;外省市知青中上海市知青21人。1982年,知青回城基本结束(除与本社社员或城镇职工结婚外)。
三、城镇青年就业
1950年2月,坛丘区成立,区设粮食局。1951年,设供销社。1952年,开办粮食供应站。1953年,设清管所。1954年,设信用社。1955年,办广播收音站。政府首先安排集镇青年进这些单位工作。1956年,镇上办起合作商店,组建铁业社、木业社、竹业社、缝纫社、白铁社、鞋业社,弹花组、搬运(装卸)组、联合诊所等,每年吸收集镇青年及失业闲散人员进这些单位工作,就业人数逐年增加。1958年,公社办起农具修理厂、碾米厂、丝绸加工厂、电管站、邮电所、旅社等,安排集镇青年及其他劳动力。1959年,坛丘集镇有一批青年与农村抽调的青年一起赴新疆支边。60年代初,公社安置集镇待业青年和“两劳人员”(劳动改造、劳动教养)就业,或介绍到上述单位当临时工。1965年,集镇各单位在国家核定工资总额内自行安排使用临时工。
1966年开始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集镇初、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的大部分人被安排到农村插队落户(简称插青、知青),小部分留镇做临时工。1969年起,集镇周围开办一些社办企业,符合留镇工作的青年被安排进社办企业工作。
1978年,公社办起针织厂、染纱厂、服装厂、运输队(轮队)等,一部分工人从集镇待业青年中招收。
1980年后,公社民政办负责对应届初、高中毕业生依据介绍就业、自愿组织、自谋职业“三结合”方针,实行公开招收、择优录用办法。1982年,国营单位招工指标由县计划委员会下达,是年,坛丘供销社招1男2女,邮电局招1男。1983年,集镇企事业单位招收专业定向培训生,坛丘医院2人,供销社2人;1984年,集镇上有青年17人安排进供销社、邮电局、集体商业及新生厂。以后,每年都有集镇青年进集镇企事业单位工作,直至2000年7月。
四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
1958年,窑厂、养鱼场吸纳一批农村劳动力。是年,公社抽调一批青壮年去福建筏竹,到苏州钢铁厂及苏州华盛织造厂工作,坛丘去福建筏竹40人,去苏州钢铁厂及苏州华盛织造厂40多人;抽农户69户,农民145人作为“远征军”到太湖边上落户,与盛泽的“远征军”一起成立个盛坛大队。 1959年,公社抽调青壮年70人去新疆支边。1959~1962年,公社连续3年派出一批有文化的青年去苏州、平望等地学习电工、排灌知识,回来后充实到机电站、排灌站工作,任大队电工、灌水技术员。
1963年起,各大队创办民办小学、耕读小学,吸收一批回乡青年及下乡知识青年当老师。1969年底,公社缫丝厂建成,翌年3月,首批贫下中农子女24人,从22个大队抽调到厂当工人,以后逐年扩招。1970年始,大队着手办工厂。1972年,公社办起塑料厂、缝纫组、电影队,招收一批农村劳动力。1973年,公社办农机站、沼气站。1974年,大队配备接生员、拖拉机手;公社建五金厂、农具厂,吸纳一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。1975年,公社办起丝织厂、组建建筑社。1976年,公社办农机修理厂、建轮窑(砖瓦二厂)。是年年底,全社22个农业大队均有工业:饲料加工厂、标牌厂、弹簧厂、沙发厂、丝织厂……大队办厂的建成,转移一批农村劳动力,执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,即劳动力在农闲时当工人,农忙时当农民。社办厂工人在农忙时放假回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。
1978年,公社办起针织厂、染纱厂、服装厂、运输队(轮队)等,工人大部分从大队贫下中农户中招收。招工时优先照顾烈军属、复退军人、困难户。1978年,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公社上山下乡办公室负责分期分批将下放知青抽调回城,由镇统筹安排工作,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安排到盛泽扩建的“四新厂”即吴江新生丝织厂(简称新生厂)、吴江新联丝织厂(简称新联厂)、吴江新华丝织厂(简称新华厂)、吴江新民丝织厂(简称新民厂),吴江印染厂(简称印染厂)及盛泽镇办企业当工人。
1983年起,教师队伍自然减员由民办教师补充。是年,从农村户口民办教师中补员1人,市镇户口中补员2人,以后每年有教师由民办转为公办。是年,新生厂开始在坛丘乡招收临时工;公安系统招收民警;粮食系统在征购粮食时招收季节工。是年,转移到乡、村办厂的劳动力有1千多人。1984年,乡劳服公司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摸底,走访了解各企事业单位用工需求,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,输送到国营大厂、集体企事业单位做工。是年,全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766人。水产养殖场干部家属2人入场,总共有1300多人转移到乡、村办厂。1985年,县招收汽车驾驶员。劳服公司负责将驾驶员5人分别安排到县政府行政科、县水产公司、轻工公司、丝绸公司等;将300多人安排到新生厂、印染厂、吴江纺器厂(简称纺器厂)、吴江丝绸试样厂(简称试样厂);近1000人转移到乡、村办厂。1986年10月,国营企业改革招工制度,即从招用临时工改为招收合同制工人。是年,有4人到坛丘供销社当劳动合同制工人,2人到县轻工公司,1人到坛丘集体商业;150多人到新联、新生、新民、吴江新达丝织厂(简称新达厂)、印染、纺器、吴江化纺厂(简称化纺厂)、吴江并线厂(简称并线厂)等11个单位当合同工;劳动力转移到乡、村办厂有1600多人,乡村办厂工人总数达7400多人。1987年,乡劳服公司向乡、村办厂和全民集体企业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2312人,转移到小手工业、运输、商业、修理服务等第三产业有330户,728人。1989年,有29人成为县水产养殖场的农民工;近200人成为乡卫生院、吴江新生丝织总厂(简称新生总厂)、吴江绸缎炼染二厂(简称炼染二厂)、吴江丝绸印花厂(简称丝绸印花厂)、吴江高联高级时装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同工;在新民厂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毕业后留厂当工人。是年,劳服公司开展对外来劳动力管理,给报批的外来劳动力发给劳务许可证。
1990年,供销社、粮库、机电站、农机站,各招收合同工1~2人;新华、新联、吴江新民工艺美术厂(简称新民工艺美术)、吴江新联纺器纺机厂(简称新联纺器纺机厂)、丝绸印花厂、吴江新民丝绸总厂(简称新民总厂)、吴江皮革两厂、吴江丝绸工业(简称丝绸工业)等单位录用合同工35人。
1991年,县劳动局发出30个文件在坛丘乡招收合同工,其中,进供销社的合同工5人;进新民、新联、新华、新达、新生总厂、吴江辽吴化纤厂(简称辽吴厂)、丝绸印花、炼染二厂、新民工艺美术、星狮酒家、丝绸工业、菀坪缝纫机、吴江新安丝绸工艺服装、吴江新生丝织一分厂等15个单位的合同工224人。1992年,市劳动局发出31个文件在坛丘乡招收合同工,招工单位扩展到全市25家单位,招收合同制工人212人。此外,定向职业中专毕业的学生及盛泽联合热电厂招工的合同工不计在内。1993年,市劳动局发出18个文件在坛丘乡招收工人,有154人被15家单位录用。1994年,市劳动局发出22个文件在坛丘镇招收工人,有277人被19家单位录用,其中新民丝织总厂坛丘分厂首批招工160人。1995年,市劳动局发出13个文件在坛丘镇招收工人,有37人被14家单位录用。1996年,市劳动局发出17个文件在坛丘镇招收工人,有66人被18个单位录用。1997年始,市政府要求乡镇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。是年,市劳动局发出8个文件在坛丘镇招收工人,有10人被8个单位录用。华渊电机(江苏)有限公司等独资企业,也在坛丘招工。是年,市劳动局下达指标给镇劳服公司审核合同制工人110人。1998年起,市劳动局招工发文时不指明乡镇,招工数字是全市性的。是年,坛丘镇也有一些人被招工进单位工作。
表11–17 1980~1999年坛丘镇(乡 公社)农村从业人员情况表 单位:人
年份 |
合计 |
从业人员分类 |
|||||||||||
农副 |
建筑1 |
交运 |
商服 |
文卫 |
其他 |
工业 |
其中 |
||||||
乡镇 |
村 |
户队2 |
私 |
全大3 |
|||||||||
1980 |
14712 |
11414 |
123 |
35 |
122 |
101 |
476 |
2441 |
1069 |
1277 |
— |
— |
95 |
1981 |
14998 |
11420 |
465 |
52 |
99 |
101 |
246 |
2615 |
975 |
1509 |
— |
— |
131 |
1982 |
15462 |
11522 |
709 |
69 |
26 |
141 |
189 |
2806 |
964 |
1661 |
— |
— |
181 |
1983 |
15972 |
11180 |
614 |
84 |
20 |
118 |
171 |
3785 |
1109 |
2302 |
— |
— |
374 |
1984 |
16429 |
9404 |
790 |
216 |
55 |
145 |
505 |
5314 |
1615 |
3081 |
89 |
— |
529 |
1985 |
16493 |
8019 |
768 |
236 |
84 |
151 |
383 |
6852 |
2133 |
3509 |
97 |
— |
1113 |
1986 |
16564 |
7432 |
740 |
303 |
133 |
126 |
518 |
7312 |
2213 |
3492 |
164 |
— |
1443 |
1987 |
16991 |
7406 |
798 |
377 |
156 |
127 |
484 |
7643 |
2521 |
3267 |
216 |
— |
1639 |
1988 |
17088 |
7266 |
877 |
419 |
157 |
108 |
568 |
7693 |
2960 |
2573 |
155 |
215 |
1790 |
1989 |
17366 |
7607 |
854 |
507 |
287 |
112 |
129 |
7870 |
2821 |
2466 |
159 |
465 |
1959 |
1990 |
18458 |
8686 |
822 |
345 |
244 |
124 |
551 |
7686 |
2866 |
2402 |
60 |
486 |
1872 |
1991 |
15479 |
7029 |
586 |
301 |
236 |
111 |
178 |
7038 |
2446 |
2548 |
51 |
307 |
1686 |
1992 |
16213 |
7419 |
689 |
408 |
305 |
141 |
158 |
7093 |
2414 |
2561 |
— |
755 |
1363 |
1993 |
15418 |
7283 |
827 |
357 |
298 |
121 |
260 |
6272 |
1728 |
2427 |
— |
709 |
1408 |
1994 |
16008 |
5208 |
757 |
412 |
504 |
94 |
575 |
8458 |
2379 |
5063 |
— |
266 |
750 |
1995 |
15313 |
4740 |
898 |
361 |
351 |
99 |
410 |
8454 |
1691 |
5781 |
三 |
500 |
482 |
1996 |
15420 |
3921 |
747 |
469 |
419 |
90 |
180 |
9594 |
1441 |
7364 |
资 |
— |
789 |
1997 |
15458 |
3990 |
745 |
483 |
439 |
106 |
451 |
9244 |
1430 |
7229 |
19 |
— |
566 |
1998 |
15367 |
6337 |
809 |
371 |
449 |
80 |
510 |
6811 |
1032 |
4895 |
281 |
— |
603 |
1999 |
14987 |
5028 |
839 |
400 |
429 |
86 |
439 |
7766 |
912 |
3712 |
365 |
2157 |
620 |
注:(1)建筑里含五匠;(2)“户、队”是指队办、户办工业;(3)“全、大”是指全民、大集体企业;(4)1992~1996年的三资企业人数统计在乡镇办企业中;(5)1995~1998年的私人企业人数统计在村办企业中。